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17-12-21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中心 >> 媒体关注

【东莞日报】东莞:爱心项目为136名“三无患者”提供援助

发布时间:2017-12-21 03:32:17   阅读量:1184

  在东莞市人民医院,有这么一群特殊患者:他们或由120救护车送来,或是由派出所、救助站转送而来的流浪乞讨人员。送院诊治后,却因无身份证明、无亲属、无住所,被统称为“三无患者”。这个群体来到医院就诊,有的不仅医疗费用成问题;有的吃饭穿衣,出院后的去处也成问题。

记者获悉,自2013年起,东莞乐雅社工服务中心的“为生命赢得尊严”三无患者援助计划项目进驻东莞市人民医院,至今已救助、援助了136名需要帮助的人。

患者现状

一年收治近百名“三无患者”

东莞市人民医院医务社工部负责人袁达光向记者介绍,每年该院收治的“三无患者”就有近百人,有的是路人拨打120救护车送过来的,有的是派出所、救助站、镇街医院转送而来。在所有的科室中,急诊科、综合二科和ICU接诊“三无患者”病人最多,“送来的患者肺结核、艾滋病、肝癌、脑梗应有尽有。还有人出院后继续流浪乞讨,下次发病过来就成为医院的‘常客’。”

在以前,“三无患者”的收治以前是哪个科室接收就由哪个科室负责,袁达光说,按照文件规定,符合报销条件的治疗费用由市财政统一承担,镇街转送的则由市政两级1:1承担。但往往现实情况是,科室人员不但要抽出人手精力找派出所、民政部门等开具各类证明,垫付后进行报销,有时还会遇上属地派出所不愿意出具证明,对于一些是否符合条件的患者存在难以认定的情况。

遇上这样的情况,医院则只能出于社会责任承担欠账。此外,由于这个群体以流浪乞讨人员居多,有的甚至住院期间,没有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加之一些人出院不愿意或不适合(具传染病)去救助站,出院后连件完整合适的衣服都没有得穿。可以说,随着“三无”患者在医院急诊科越来越多,这些病患人员的医疗费用、照顾问题、安置问题给院方带来了长期困扰。

项目进驻

4年帮助136名“三无患者”

据社工李慧介绍,2013年,东莞市乐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驻东莞市人民医院,开始了救助“三无患者”的项目。在政策的支持下,有了社工的参与,更加畅通了与派出所、救助站、各镇街事务办、福利机构等的救助渠道。社工负责个案管理,从“三无患者”的入院、住院、出院全过程进行资料登记、核实报送、情感支持、出院寻亲安置等。

袁达光表示,今年6月院方建立了相关机制,如果三无患者没有饭吃,可以统一由科室申请,由医务科审批,总务科联系发放免费餐食。记者了解到,项目开展4年来,共有136名左右的“三无”患者提供救助和援助支持。

项目推进过程中,乐雅社工们还成功链接到东莞市展能基金会每年12400元的资金和一批物资支持,保障“三无”患者住院期间的基本生活需求以及出院车费支持。2017年底,该项目还通过2018年东莞市社会组织发展扶持专项资金拟资助项目审核,获得了9.86万元专项资金支持。

面临困境

最长一位“三无患者”住了4年

目前,该院收治的患者待的最长的一位已经在医院住了4年,“他2013年2月入院,50多岁,入院时诊断脑梗,早已经治疗好了,但因为查询不到户籍,又不愿意去救助站,可以说一直由医院‘养’着。”

像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由于一些传染病治疗周期长,只能控制病情,因为带传染病,出院后又不能送往救助机构。又或是痊愈后,还在寻找家人、寻找安置的阶段,这个“空白期”的日常生活保障往往还是医院在买单。

“还有的明明能查到家人,但就是家里闹矛盾,家人遗弃了她,没人来领。”袁达光称,针对这个难题,医院向主管部门、民政部门等提交了一些意见,希望得到有关部门的支持。他表示,虽然目前医院有两家社工机构,共14名社工的项目支持,但医院每年收治近百名“三无患者”,还是显得有点杯水车薪。(转自金羊网讯 记者谢颖、通讯员李慧摄影报道)

 
 
< 前一个:【广州日报】“悦读大使”读报 提醒老人要保暖
> 后一个:【广州日报】萝卜粄传情
Copyright © 2010 东莞市乐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2023074232号  XML地图  
机构概况 | 联系我们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