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19-11-29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动态 >> 项目服务

“预防胜于治疗”社区老年人的抑郁与自杀倾向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发布时间:2019-11-29 03:43:00   阅读量:1077

“预防胜于治疗”社区老年人的抑郁与自杀倾向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

(文/陈玉怡)

    据调查预计,到2053年中国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老龄化问题十分严峻。而伴随着社会人口加速老年化的态势的发展,关于社区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和危机亟待解决,尤其是有关社区老年人的抑郁与自杀倾向问题,由于往往被社会所忽视,在未来将产生极大的危机。为此,本文将结合老年人抑郁与自杀倾向问题的现状和导致其产生的心理社会因素,探究预防社区老年人的抑郁与自杀倾向的策略,本文提出预防的关键在于: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消除老年人与社会的隔绝感并增强老年人的自我价值观念。

一、社会对老年人抑郁与自杀倾向问题的忽视

    据预计,到2025年,全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将突破3亿,2053年达到峰值4.87亿,老年人口数量将占全国人口的34.8%,即每3个人中就有1个老人,中国社会将进入深度老龄化阶段。而当前对老年人口的调查中发现,患有抑郁症的老年人占老年人口的7%到10%,其中50%到70%的老年人是由于抑郁症而自杀和有自杀倾向。

)、社会构建的“年老即无用”的刻板观念

    老年人因为其生理功能的衰退和社会资源的匮乏,常会被认定是需要被帮助的一个群体,社会对于老年人群体的角色建构往往是 “无能”、“病弱”、“顽固”、“落后”、“退化”等负面的形象,正面的形象被认为是老年人应该被置于崇高的位置,应该被人们瞻仰,不可亵渎。社会对老年人的刻板观念导致了老年人在自我认识上出现错位。由于消极的评价带来的消极的情绪让老年人时常感到自己无能,不相信自己有能力,贬低自身的价值;还担心自己的行为会给他人带来麻烦不便,所以遇到问题首先是自我责备。对于部分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他们对自我价值的评价会更低。根据调查统计,患有躯体疾病的老年人的抑郁症的发生率高达到50%。所以,对于社区中的高龄老年人、独居老年人、空巢老年人和失能老年人,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和理解。

)、老年人抑郁症和自杀倾向的情绪与行为躯体表现

    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发现老年人存在潜在的抑郁和自杀倾向。结合学者的研究,最常见的判断老年人有抑郁症的表现有:睡眠障碍,表现为早醒;对任何事物都丧失兴趣;自理能力下降;显著的抑郁心境;滥用物品;有自伤或自杀的观念或行为;社交退缩;进食障碍等。而自杀倾向的表现有:表示想自杀;认为生活得很艰难;设法想得到凶器会收藏药物;安排身后事;有偏执妄想的状态等。

    这些具体的表现有助于帮助社工对老年人的异常状况进行初步评估,但是对于老年人的实际情况,还是需要专业医生的诊断,因此,在社工在预估过程中,也不能因为案主存在几点以上的症状,就认为案主患有抑郁症或想自杀。

二、导致老年人抑郁与自杀倾向的心理社会因素

)、生理易损

    在家庭生命周期理论中,空巢期是最后一个阶段,它也是一个不断失去的过程。随着年龄的增长,家庭中老年人的生理功能不断衰退,由于大脑的萎缩,在认识能力上会有困难;甚至伴随着慢性躯体疾病的困扰,健康状况不理想,老年人往往产生很大的无助感。从导致老年人抑郁症和自杀的因素来看,慢性躯体疾病及其导致的疼痛以及精神疾病是主要原因

(二)、环境易损

    在家庭的空巢期阶段,由于子女的离散,空巢老年人和独居老年人由于缺乏陪伴和关注,遇到情绪抑郁的情况没能得到家人的及时疏导,会加重社区老年人的孤独感和寂寞感;同样的情况是由于居住地动迁,改变了老年人原先熟悉的居住环境,周围的交往对象从熟悉变得陌生,没有了共同话题的倾诉对象,也就导致了社区老年人的心境沮丧和抑郁。所以,社区内一些空巢老年人和独居老年人也往往成为抑郁症的高危人群。

(三)、应激性不良事件

    从老年自杀死亡者调查研究中发现,死前所经历的应激性不良生活事件在自杀死亡的原因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比如说,家庭中重要成员的离别和亡故、家庭关系不和、老年人的离退休以及经济困难等。由于老年人生理功能的退化伴随着心理防御和心理适应能力的减弱,这些应激源会让老年人承受着更大的心理压力,如果是一些患有高血压等情况老年人,即使是一些轻度的应激源也会带来严重的后果。所以,这些应激性不良生活事件使社区老年人更易患抑郁症,更甚是由于抑郁症而导致的自杀观念或行为。

三、社会工作如何介入社区老年人的抑郁与自杀倾向问题

)、减轻社区老年人的孤独感

    协助疏导的老年人的抑郁情绪。对于已经存在抑郁症倾向的社区老年人,社工可以为其提供情绪辅导的个案服务,让老年人宣泄自己的抑郁情绪,让社工陪伴聆听老年人的心事。从埃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理论来看,老年人面临着人生最后阶段的自我整合和绝望感的心理冲突,社工可以运用怀缅治疗的方法,引导老年人将其人生各阶段划分为多个阶段,进行生命回顾和探讨,肯定老年人的“人生闪光点”,通过过去的成功经历中,寻找正确对待和处理各种不利因素的方法,让老年人积极地面对现实生活,养成乐观阔达的生活态度。

    发挥家庭的重要支持作用。费孝通曾经提出“对父母的赡养不仅包括生活上的照顾,还包含精神上的慰藉。”然而从社会对于满足老年人的需求情况来看,人们更重视满足老年人的物质需要,而往往忽视对老年人心理精神需要和社会需要的满足。老年人因为不能获得家人的支持甚至遭到误解,也容易沉溺于抑郁的情绪中而无法排解。因此,社工要引导家属,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察觉老年人的一些变化。比如,语言表达上如果老年人有表示过“死了算了”、“生活得很艰难”的语句,就要警惕老年人有较大的自杀的倾向;如果老年人表示身体健康方面有不适,无论情况是否属实,家属也要及时带老年人去医院就诊,让老年人感知到自己是受关注的,避免进入抑郁期。在老年人的社会支持中,家庭的支持对老年人来说发挥着最有效的作用,可以最大程度地减轻老年人的孤独感。

)、消除社区老年人与社会的隔绝感

    引导老年人走出去,增强老年人的社会支持。社工在日常家访中还应该鼓励社区的老年人多出去,无论是外出散散步,还是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参与这些活动的主要目的是让老年人与更多的人交流,一定的社会交往可以保持老年人有良好的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一方面,通过参与社工组织的活动,老年人可以扩大其社会支持网络,丰富老年人的社会资源,有机会获得更多帮助;另一方面,发挥同辈群体对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行为的重要作用,通过老年人与其他同辈群体交流分享应对不良情绪的方法,让老年人可以得到同辈群体的陪伴和支持。一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大,就越能更好地应对各种来自环境的挑战,通过良好的社会参与,老年人因孤独感而产生忧郁感会逐渐消退。

    引导社区关怀老年人,提高社区对抑郁症和自杀的认识。由于老年人的一些负面形象更多是由于社会刻板观念而形成的,因此改变当前老年人所处的社区环境也是很重要的工作。有学者提出了“守门人”的概念,提高社区中居民对身边老年人的关注和关怀,让他们成为老年人的守门人。为了获得更好地竞争条件,很多子女都搬离了原生家庭,到繁华的城市社区生活和工作,但是老年人习惯于在自己熟悉的社区所活动,所以带来了传统家庭养老方式的改变,社区养老的模式更适应于当前社会。社区养老倡导全社会共同关注社区老年人,共同参与到养老服务中,也就是让社区里的其他人担当老年人的守门人角色。也许只需要居民不经意间的一句问候或者是一次看望,一旦老人出现异常的情况就能够及时得到帮助,或者是及时链接到家属、医院、社区和社工的关注。同时,社区守门人的一次次问候也让老年人认为自己得到他人的关怀,缓解抑郁孤独的心态。与此同时,社工还应该在社区中开展关于抑郁症和自杀相关知识的宣传教育活动,普及和推广相关知识,提高老年人的家属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及时关注到老年人的抑郁症倾向,让老年人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治疗,以避免抑郁症而引起的自杀行为。

)、增强社区老年人的自我价值观念

    首先要转变老年人对其角色的认识。社工可以帮助老年人群体重新认识自身的资源,塑造正面的自我形象。老年人虽然处于生命周期的后期,但是同样追求社会效能,老年人都有能力,掌握着丰厚的社会经验,有很大的可能成为自己环境的创造者和管理者,只是下岗、退休原因而导致的社会角色的转变,他们失去了自身价值的正确认识。社工可以协助老年人认识到失去一些角色也可能会拥有新的角色,要协助老年人调整自己以适应新的角色,或者发展新角色来替代失去的角色。

    再有要提高老年人的自我效能感。在初期鼓励老年人积极参与社区活动,参与社区举办的兴趣班、学习班、休闲娱乐活动等,让老年人能够维持或提升其社会功能。社工还可以引导老年人参与到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中,协助社区内其他的弱能老年人,开展入户探访、送餐等服务。后期,社工可以引导老年人从服务接受者转变为服务提供者,从缅怀小组的组员转变为社区文化导赏大使,从歌唱小组的学员变为社区晚会的表演者,使老年人获得新的角色,赋予老年人展现自身能力的平台,能够有效提升老人的自我效能感。

参考文献:

[1] 刘丽婷.老年抑郁心理干预疗法研究进展[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08).

[2] 谭庆荣.老年期抑郁的特点及治疗[J].中国精神科杂志,2013(03).

[3] 周盛年.老年抑郁症概观[J].中国老年学杂志,2004(06).

< 前一个:“家校社”联动促进社区青少年教育发展 ——基于堑头社区四点半学堂的服务经验
> 后一个:优势为本视角下长者社会工作的思考 ——以东城堑头社区为例
Copyright © 2010 东莞市乐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2023074232号  XML地图  
机构概况 | 联系我们

扫码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