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到顶部
创建时间:2020-11-10当前位置: 首页 >> 服务动态 >> 项目服务

“青苗茁壮成长”浅谈青少年 参与社区服务的阶段需求和建议

发布时间:2020-11-10 02:47:00   阅读量:1100

作者:叶健锋

一、前言:

    社区综合服务中心是为居民提供综合性服务的场所,服务内容包括面向老年人、青少年、残疾人等群体开展福利性、公益性、互助性等服务,对润滑社区关系、激发社区活力、促进社区融合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就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青少年服务,对青少年在成长阶段中的参与需求及心态进行相关的分析及建议。

二、社区青少年服务状况

    青少年社会工作以青少年的需要为起点,通过运用专业社会工作的各种价值、理念、方法和技巧,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自由发展,帮助他们达成一种良好的社会适应状态,而青少年服务则是社区社工重要的服务群体之一。从综合考虑因素上,我国将青少年的年龄界定为14—30岁,但在东莞市的社区服务中,青少年服务大多以小学阶段至高中阶段为服务对象,年龄界定约6—18岁,18岁以上更多会作为成年居民群体,以居民综合的方向开展服务,所以目前社区青少年服务偏向于未成年群体服务,是儿童服务与青少年服务的结合,文章以下所提到的青少年,年龄界定为6—18岁。

    社区青少年服务结合社区的特征及青少年群体普遍、个别化的需求,涉及个案、小组及常规服务,例如四点半学堂、寒暑假成长营、社交拓展、兴趣培养学习等,一些运营多年的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可以说,影响了社区一代青少年的童年。但据文章作者对多个社区综合服务中心进行的青少年服务访谈,在青少年服务中普遍存在以下的状况:

(一)青少年服务中,参与对象大多数是小学阶段,初高中生阶段较少。

(二)青少年服务中,主动参与的对象大多数是小学阶段,初高中生阶段主动参与的较少,出现被动参与甚至拒绝参与的现象。

(三)在新增青少年服务对象中,新增服务对象大多为小学阶段,初高中生对象较难出现新增对象。

    从以上的状况中,可以直观的呈现出社区青少年服务的参与群体由小学阶段主导的比较多,无论是人数、服务参与的积极性还是新增服务对象。据接受访谈的社区社工分享,一些在小学阶段就经常来社区中心参与服务的青少年,在初高中后就变得不喜欢接触社区中心,对参与社工服务的态度产生较大的转变;一些参加社区服务时与社工嘻嘻哈哈、有说有笑的青少年,在进入初高中时则与社工的关系变得疏远。对于上述的分享经历,文章作者在自身的社区服务也出现类似的情况,感同身受。

三、青少年群体服务参与的理论及分析

    以上社区青少年服务中呈现出的青少年状况,在青少年的成长学说中是一种必然、正常的现象。在美国著名生理学家格赛尔的青少年螺旋成长学说中,将指导青少年发展过程的机制定义为成熟,强调心理发展是由机体成熟预先决定与表现的,因此成熟是推动青少年儿童发展的主要动力,没有足够的成熟,就没有真正的发展与变化。

    格赛尔的另一个贡献是详细、系统地描绘了个体在每一个年龄层的发展特征。他认为10—16岁是个体成熟的最重要的时期,自我发展的特征具体为:10岁期间,青少年开始不大关心自己,他们比9岁以前更容易与人相处,自己也更显快乐;11岁期间,青少年对自己的描述恶劣起来,他们的自我肯定降低;12岁期间,青少年试图得到朋友的肯定,追寻自我,不愿意大人们仍然把他们当成小孩;13岁期间,青少年开始在意个人外表,越来越急于修饰自己,他们的兴趣日益广泛,努力地寻找内在的自我;14岁期间;青少年通过和他人的比较来寻求自我,喜欢和他人相似,特别在意自己是否受朋友欢迎,这就使他们容易走入群体,形成一定的团伙;15—16岁的青少年通过自我和他人的观念和理想寻求自我,非常喜欢分析自己和他人的思想,喜欢与他人争论讨论问题。

    结合格赛尔的学说,小学阶段的青少年很容易被外界事物所影响,并且容易接受和模仿,参与社区青少年服务既是乐趣也是学习,也更容易接受和积极参与服务。进入初高中的青少年,在自我发展中走向成熟发展,参与社区青少年服务则被他们标榜为是一种“不成熟”的表现,因此拒绝参与社区服务并疏远社工。这种“不成熟”的标榜有多种成因,最主要的是在步入青春期阶段后产生的身心变化,在心理变化中青少年的思维、价值观及爱好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转变,例如小时候爱看的“熊出没”,步入青春期后,青少年的价值观定义为“幼稚”不再喜欢观看,并积极寻找更符合自己的兴趣爱好,在小学阶段经常参与社区服务的青少年,在青春期则更容易将社区服务定义为“幼稚”、“不成熟”,通过不参与社区服务和疏远社工,与童年行为形成对比而体现自己的成长。同时青少年服务的主要参与群体主要为小学阶段,初高中的青少年一方面对融入该群体容易产生不适,另一方面在意是否会对自己在其他社交团体产生不好的影响或评价,导致参与社区服务的需求和激情减退。以及社工与青少年沟通相处的方式、日渐沉重的课业负担、父母对青少年日常生活的控制程度等,对初高中青少年参与社区青少年服务均有不同的影响。

四、青少年群体参与社区服务的需求及建议

    综上分析,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在青少年服务中面对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群体,青少年服务更要结合他们的需求和心态进行调整,社工自身也需要改变与青少年沟通的方式和形象。

(一)抛去过去的标签,建立全新的印象

    与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进行沟通,尤其是曾经参与过社区服务的青少年,社工应该避免把话题聚焦在过去,刻意通过旧的标签维系沟通关系,要将青少年当作一个全新、独立、成熟的个体进行沟通,协助青少年感知外界对自己的新印象。

同时社工自身的印象也要重新塑造,面对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社工不再是以前跟自己开展兴趣娱乐活动的哥哥姐姐,而是在成长方面能够共同探讨、给予知识意见的专业人士,由此双方彼此产生新的印象和交流。

水南社综举措:社工在青少年即将步入青春期前,为他们开展青春期的相关知识普及,并进行青春期身心系列的服务跟进,让青少年知晓社工不只是兴趣服务的带领者,还是人生成长道路的指导者。

(二)接纳青少年个人,也要接纳青少年的社交团伙

    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更在意自己融入的社交团伙,导致社交团伙内的青少年在兴趣爱好、言行举措、思想行动具有高度的一致性。社工在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服务中,避免刻意为青少年拓展和改变社交团伙,而要协助青少年巩固自身的社交团伙(在非不良社交团伙的前提下)。邀请青少年参与服务时,邀请的不只是青少年个人,而是邀请青少年的社交团伙,利用社交团伙的一致性影响青少年个人。

    水南社综举措:青少年小琪曾经在社区中心参与了几年舞蹈兴趣学习,在初中参与了学校的舞蹈社团,由于学业负担中断了社区中心的舞蹈兴趣学习,但在舞蹈社团中一直保持高度的活跃,并结识了一群热爱舞蹈的朋辈。社工近日了解到小琪与朋友在周六日希望能够找到一个地方,可以继续在学校的舞蹈练习和交流,于是社工推荐小琪可以申请使用社区中心的舞蹈室,只要遵守中心功能室的相关制度即可免费使用,现在逢周六小琪都会组织自己的朋友同学来社区中心进行舞蹈活动,还愿意为社区中心的居民提供一些舞蹈学习的指导。

(三)从接受服务到提供服务,实现社会对青少年的认可

    初高中阶段的青少年更积极探索自我,完善个人形象,以此获得朋辈的认可。社工在初高中青少年服务中,要注重自我实现的需求,让青少年从接受服务到输送服务,例如社区参与、志愿服务等,有助于青少年修饰个人良好的形象,感觉自己被需要且有能力付出,再次激发积极关注、参与社区服务的热情。

    水南社综举措:小智在小学阶段参与了2年社区综合服务中心的青少年服务,上初中后没有参与社区服务,但在进入高中后学校要求学生在寒暑假需要进行社会实践,小智想到以前参与中心服务有志愿者进行服务的身影,于是再次过来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寻找社工,希望通过志愿服务完成社会实践,在社工的邀请下小智参与了社区暑假社会实践的启动会。在启动会上,他既看到以前跟自己一起参与社区青少年服务的朋辈,也看到一些初中生和大学生,了解到现在加入共青团有志愿服务时数要求(2020年从20小时上升至24小时),于是初中生通过暑期参与社区服务积累服务时数,而大学生也有三下乡实践和志愿服务时数累积的需求。

    通过启动会,社工介绍了社区暑期服务的相关情况,结合活动小组的需要安排学生参与到不同的志愿服务上,小智在暑期逢周一、周三上午参与课业辅导小组的志愿服务,辅导组员们完成暑期作业。由于小智曾经也是课业辅导小组的服务对象,对于辅导作业更加得心应手,也在志愿服务的过程中对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和社工有了新的认识。在社区暑期表演晚会上,小智还得到了志愿服务的表彰,并完成学校社会实践的任务。现在逢寒暑假,小智都会主动联系社工参与社会实践。

五、小结:

    青少年本质的另一个方面是社会生活的发展性,可以说,青少年的社会生活的发展就是青少年社会行为的模塑过程。社工在开展青少年服务时,要把握服务对青少年个人成长与社会发展的联系,青少年在自身发展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时期,接受社会化的内容、方式以及反作用于社会的方式都有说不同,青少年服务要帮助青少年确立积极的自我概念,加强角色学习,塑造健康人格,促使青少年的社会化,让青苗茁壮成长。

< 前一个:社会工作介入留守儿童帮扶工作——以黎村社区为例
> 后一个:“全面二孩”政策下对中年工薪家庭二胎健康成长的影响及社工介入策略
Copyright © 2010 东莞市乐雅社会工作服务中心  备案号:粤ICP备2023074232号  XML地图  
机构概况 | 联系我们

扫码关注公众号